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GMAT 备考从负基础开始之六:钝化的大脑之痛:学习习惯中深度与系统性

首先需要指出,解决GMAT中的问题,往往需要比较长的分析链条,而不是简单地套用结论,所展现的人的大脑分析能力相对深入和丰富。因此我们认为,它已经进入看高阶学习对象的范围。

简单地说,高阶学习对象一般都具备几个特点:

A、 以行为、思维方式的改变来体现学习的结果,而不是以知道多一点东西为结果

B 、多元变量,即构成输出的过程变量非常丰富而不是简单的知识重现。比如,高考的古诗词默写,做对题目的输出过程就非常简单,只要背过,从知道到做对,中间最多也就一个错别字的变量。但是GMAT的考法就很不同了,几乎没有纯粹的知识重现,从知道一个工具,到解决一个问题,中间需要经历大量的变量。比如,对应上工具(你得想起来这个题目能用主谓一致解决)、排除干扰变量(主语谓语不是摆着给你的,而是要从一大堆字儿里面看出来的),等等。

C 、系统性强,前因后果联系多,碎片式地解决孤立问题帮助有限。比如背单词和高考政治时事题,这就是低阶学习行为,因为A单词和B单词之间,即使有联系,也不是不懂A就没法懂B的关系。对比高等数学精巧的体系,一个结论往往建立在另一个结论上面推导,几乎是一个完整的推导链条,这就是高阶学习对象。

很显然,GMAT完全符合高阶学习对象的特点。只是很多考生原有的人生学习经历中,并没有高阶学习能力的训练,大部分中国大学的考试模式,也不能敦促这些考生去试图建立高阶学习能力。从小升初一路走来,形成的路径依赖就是多记知识,蒙头做题。因此我们可以看到,GMAT对于大部分已经投入了大量时间学习相关知识(包括语法、单词、所谓技巧)等的同学进步寥寥。因为这个考试真正的困难在于,知识输入与解决问题之间,还有很长的一段路程,而大部分同学把资源放在知识输入这一段上面,反复加厚这一段,成绩不理想总是认为自己知道的东西不够多,而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去建立知识与解决问题之间的桥梁。高阶技能的习得,总是没有背个单词,记段笔记那么拍立得,所以也容易被无视、


那么,高阶学习能力如何回补呢?


如图,基本描画出了高阶学习行为的几个关键要素: 


在教学实践中,可以看到,中国学生比较缺乏的有:

1 、体系感,也就是无论学什么新东西,最先关心这个新玩意在这个体系架构里面的角色的习惯。比如我们去分析虚拟语气这个考点,能否不急吼吼地去看语法概念,而是先研究它在考频分布中是啥角色,和之前的考点是啥关系,进而意识到这个玩意其实只是对时态考查的一个特殊延伸而已,进而看到这只是动词考查这个大树的一个枝节而已。

2 、轻重感。中国老师的出题习惯,让学生们普遍缺乏安全感,对芝麻和西瓜的区分完全木有训练。然则生也有涯,知也无涯,咱起码得知道句子主干分析和惯用语不是一个level的优先级吧。

3、 reflect自我的能力。即分解自己的思维过程,像查电话线的断点一样,把自己的行为和思维在哪个节点拐向了错误的一个分叉找出来的能力。因为中国学生在学习习惯养成的年代,被太多的题目驱赶着,忙于交差,哪来时间分拆思考,与自我对话?

可以看到,GMAT备考过程,是一个非常宝贵的,在专业指导下完善学习行为的最后训练机会。可惜,很多考生仍然是急匆匆赶路,以题海战术和死劲儿试概率去cover自己和GMAT之间的差距。不可否认,这么操作也并非完全不可能得手,只是,一个在思维方式与学习行为上毫无改变的你,在进入商学院之后,仍将举步维艰,因为你错过了跑马拉松前,从五公里到十公里等等一路拾级而上的预备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