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想不明白这些,你的GMAT,只能和你曾经的俯卧撑/平板雄心一个下场

日前请教于一位锻炼健身专业人士,正好其在回答一位学员的问题:到底俯卧撑每天要做多少个?为啥我每天坚持做50个却一点效果也没有?那一瞬间大仙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这就是GMAT学生最喜欢问的问题的健身版本嘛!
  “每天学习多少小时合适?我每天要做多少题?为啥我把能找到的题都做了,分数反而下降了?”
健身专业人士的回答,更让我坚定了健身之道/备考之道,乃至世上大部分无数人想/曾(所谓)努力追求,却只有少数人到达目标之事,皆有大道相通之原理。试为读者诸君,以俯卧撑/平板锻炼,与GMAT作一类比。

首先是底层建筑问题:态度。也就是说,你做题/做平板,是一种出于给自己交代的心理,还是清晰地知道这是实现自己理想目标的其中一环,所有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通向理想?如果出于给自己交代,制造一种我的确在努力的幻觉,那么50个俯卧撑/平板也罢,50道题也罢,你一定会追求在形式上越快完成越好,而不会去琢磨如何让这50个题/俯卧撑对实现自己的目标发挥最大作用。
然而,光这样一个念头的差别,就足以带来效果的巨大不同,换言之,此做与彼做,有天壤之别!以俯卧撑为例,如果追求最快速度完成50个,则撅屁股/塌腰最省力气,有时候自己潜意识中都已经这么偷懒了还不自知。要么呢为了求快,落下没完全到位就急于弹起来,根本就没完成肌肉最大收缩量,这样的俯卧撑训练显然和做足每个环节产生的效果会有悬殊差别,更要命的是,当事人还一直沉浸在自己很努力的内心戏中呢!这可不就是很多GMAT考生写照吗?为了做给自己看,造成自己每天都有训练的幻觉,每道题都是急吼吼地赶紧把答案选出来,然后对对正确答案,最后统计一下正确率了事。这次训练用上了教的方法了吗?暴露出自己什么问题?问题的根源是啥?复盘过程中分解了自己每一个想法了没?到底是哪个环节导致我出现了错误判断?下次如何避免出现这个错误判断?这个错误判断属于知识/方法/思维/偶然问题?对不起,全部没有。
我们把这类考生称为“戏精自慰型”考生。目的不正,以量充质,自欺欺人,最后落得不了了之然后抱怨命运不公抱怨外界因素,这些事儿,谁敢说你没有经历过?

其次就是方法论问题。经高人指点才知道,如果俯卧撑/平板姿势不正确,不仅仅是锻炼效果的问题,还会伤及关节和脊柱,得不偿失,肌肉没练出来,落下一身伤。然则很多锻炼者要么自以为是,要么讳疾忌医,要么要面子,要么对世界深存不信任,偏偏就要闭门造车,待损伤已经形成,悔之晚矣。(这事儿大仙也犯过错误,幸遇高人指正)。哇!这又像极了很多GMAT考生。这些考生不可谓态度不坚决,不可谓不勤奋,但大都很少思考自己是否在正确的方向上努力,抱着网上下载的各种杂碎资料,自以为得到了宝典,死命钻研,然则方向错,则越练越加强错误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纠错成本越来越高。
那么,我请教练指导总可以了吧?正如健身界的教练良莠不齐,GMAT辅导界的拍案惊奇那就更精彩了。我不会告诉你某机构的GMAT老师绝(对,是绝,欢迎该机构亮出数据打我脸)大部分没考过GMAT也不敢考GMAT,也不敢说出来一些机构的老师就是对着N年前的PPT照念,还有一些机构用大专生去教要考美研的学生。。。。。。有了这些GMAT“教练”帮忙,GMAT考生的“脊柱”和“关节”啊。。。。。。

再有就是期望值/学习习惯问题
。平板/俯卧撑有不少增强版特技,如加个大球辅助啥,但这些特技出场必须建立在基础动作已经非常熟练规范的前提下,然则有部分锻炼者本末倒置,先奔这些特技去了,自然是不得要领。类似地,很多考生学习习惯没建立好,不分析清楚自己所处的阶段,一上来就奔什么选项特征总结,却不明白自己连句子结构都没分析清楚啊!只有信息的正确输入,才能让方法论有用武之地,再之后之后之后才是一些补丁角色辅助性技巧。把这些玩意的角色搞混了,去考试就像摸彩票,撞大运!


概而言之,无论学习什么技能,追求任何的目标,清晰的动机、完整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论、合理的期望值和良好学习习惯都是相通的。 想不明白这些,你的GMAT,只能和你曾经的俯卧撑/平板雄心一个下场。

能指导你正确做俯卧撑的健身教练,可能不难找到,但真正领悟GMAT,将全局把控手中的大师,却是业界之瑰宝。从大仙为嫡系弟子规定的“俯卧撑练习要求”(其实就是课后练习的规范啦)可见一斑。

做职业/专业的GMAT考生,还是任错误动作损害你的“脊柱”和“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