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E-mail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黄卓明(大仙GMAT)
中国著名出国考试培训专家、教学管理专家,OG 2017版中译作者,GMAT培训领域大师级权威。香港科技大学MBA毕业。凭借对教学的高度敬业以及出色的教学效果,黄老师深得全国考生爱戴,因其出神入化的考试把握,被爱称为“黄大仙”。
大仙GMAT公众号

                   【留学行业人物故事】GMAT考霸黄卓明:发声前,先“明牌”                               



                                                                                              提起出国留学必须历经的GMAT考试,江湖上有位老师——“黄大仙”大名鼎鼎。

 

“多年的教研经验练就了我对考试和考生普遍存在问题的精准把握,有时候我不用问就知道学生为什么会做错题。黄大仙这个称呼算是大家对我的抬爱。”黄大仙本名黄卓明,香港科技大学MBA毕业,二十余年的GMAT教学涯和众多高分案例使他成为了出国考培GMAT领域大师级的权威代名词

 


从业经历 

大仙毕业即任职于世界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之一。这个对于别人来说梦寐以求的机会,他

却在一个月后放弃了。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让他感到枯燥又忙碌,很明显不是自己理想

中的状态。

 

大仙的父母都是老师,他从小在学校的环境里长大,耳濡目染下他并不排斥“走父母的

老路”。而且读书期间他曾有一年多的GMAT兼职老师经验,相比其他职业,老师这个

选择必然更胜一筹。

 

多数毕业生刚踏入社会时,并没有特别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可以说是一边闯一边蒙。

此时的大仙,有着异于同龄人的果敢和主见。2002年,他正式踏入了教育培训领域。                香港科技大学毕业证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比直接帮助他人解决问题要有意义得多。经过长达两年的学习、备课、模拟训练及亲自考试、验证方法论,大仙正式成为某东方的GMAT老师是在2004年。

 

也正是那一年,他下定决心要成为GMAT领域真正的好老师。只有自我定位清晰了,才能对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有明确的方向。



教学特点

接受过世界顶级商学院的MBA训练,大仙深谙GMAT的考察目的。他明白GMAT、SAT等这类出国考试,只是涉及到了英语,但是考试命题者从未刻意计划考核学生的英语水平,而是考察思维、分析方面的能力

 

“学习GMAT是对学生思维的锻炼。它希望人们养成谨慎地做出决策和发表或者接受意见的习惯。有了这些习惯,人将不容易盲从,被操纵,而这正是独立思考和批判性思维的起点。

 

它引导人们有效地进行讨论。学会讨论,恰是对公共事件有效参与的起点。它希望人们在分析问题,处理信息的过程中体现出层次感和结构感。它能影响职业习惯,鼓励一些良好的工作或学习方式,提倡专业精神。”

 

除了深刻理解教研初衷,强烈的责任感也是好老师必不可少的自带属性。

 

授课本身已经属于高强度劳动了,在原来某东方的授课模式下,大仙下课后还要匆忙赶到另一个校区继续上课。一个不在最佳状态的老师,是不可能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带给学生的。这也是他离开老东家的原因之一。如今他已经可以保障在面授的每个周期内只面对一批学生,也不需要换地点,每天体力充沛,能在教学过程中保持最佳状态。

 

大仙一直不太赞同题海战术。他认为题海战术的本质就是希望学生尽可能跳过分析过程,把掌握共性方法这一正道以碰概率去替换。当做的题目集合逼近一定数量的时候,自然会遇到很接近的题目,这个时候,一个学生到底是因为做过一道差不多的题目而把那边的做法搬过来,还是真正地懂得了这类问题的本质,通过分数是测不出来的

 

就像他从不宣扬自己的学生考了多高的分数,而是更在意学生提高了多少分数。因为单一的分数上看不出来到底是学生本身基础好,还是由于掌握了解题分析技巧收获的进步


他善于思考,发表己见的特点不仅体现在课上带领学生摸索思维逻辑,课后他也会时常对教学中发现的现象进行归纳总结。

 

在大仙眼里,教学本身就是一门科学。无论什么科目都在围绕学生该怎么学,老师该怎么教进行思考。反言之,如果学生克服不了舒适区,学什么都不行;如果老师不善于表达,不善于帮助学生纠错或者根本不实战,怎么教都不行

 

如何帮助学生逃避懒惰,走出舒适区也成为了他的课题。这对他来说不是目的,而是帮助学生提升技能的一种手段。对学生而言,纯粹的做题只会感觉到疲惫,用对方法的脑力运动才算攻克舒适区。

 

“信息量大的授课特色越来越倾向于成为缺点而不是优点。没有经过梳理、提炼、进行体系化的信息往往对解决问题没有实际帮助。教育培训的资源应该更多地往建立体系,引导与改变思维及行为模式,修正应用过程的偏离,检验和反馈学习状态等方面倾斜。”

 

在他看来,能应用于实战的方法才称得上合格的方法论。首先,必须是经过实战检验证明是有可能取得你想要的分数的,第二,必须是具有操作性的。



考霸

“世界上最可能使用该老师的方法去考试的人是谁?当然是老师本人。老师本人能稳定地(多次考试)考出你想要的分数,是他教的方法可能让你达到目标的最有力信号!

 

以上的信息必须用成绩单为证,最好有加强版成绩报告,否则不足采信。”

 

他一直坚信“自己考出高分,才能更好带领学生考出高分”,这从来不是一句空话。入行以来,大仙亲自考过约30次GMAT。

最早公司不予报销,他以一年一次的频率自费报名。直到自己创业后,他一年会考两至三次,只有用最实际的分数来验证自己的方法是否有效, 才能将考场上解决问题的正确过程“还原”给学生。

                                                        













               考试次数截图(部分)                                           禁考官方通知邮件                                            

这里还发生过一个小插曲。他因为参考次数太多,2014年被GMAT官方禁止参加考试。官方邮件里表示了对他的不理解:为什么已经考出这么高的分数了,还在继续报名?如果不能给出合理原因,则被禁考。


作为“考霸”的大仙就此开启了申诉之路,即便他一直强调自己只是为了挑战极限依然无果。直到2015年在GMAT峰会Q&A环节上跟高层面对面交流后,官方才解禁并规定他一年只能参加一次。


确定了方法是可靠的还不够,授课大忌便是沉浸在自己的表述中却不管学生是否理解。表达的水准直接影响到课堂效益。修缮自己的语言,让学生尽量吸收,也是大仙一直在提醒自己要做的事。

 

同样,你自己没有遇到的困难,对于学生来说可能存在,协助学生整理错题,逐渐就能形成一套真实的大数据。帮助他们插上“小红旗”,并提醒他们不断打磨,才能有实质性的突破

 

如果用一句话来归纳大仙的教学风格:发声前,我先“明牌”,自己的高分和不断迭代的坚持是最好的备课方案。

 

大仙的名气绝对来源于他的底气。



【大仙首考回忆录】十余载,弹指一挥间

第一次参加考试是20011123号,刚才查了一下日历是一个星期五,第二天周六正好要参加安达信的面试(已经倒闭了的本来五大中的一家),所以对这个日子印象很深刻。我9月份的时候就已经把考试的日期定下来了,也是考试日期定了才认真地开始安心复习的。

 

说起报名这个事情,和现在报名的方便性一对比,真的感觉到,无论是中国还是整个世界,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当时我们考试费1680人民币,折合那时候的汇率是200美元,然而亮点在于,当时的报名的方式非常麻烦,首先需要到教育部的网站上面获得一个GMAT账号,然后再到邮局去汇款,拿着这个汇款的一个什么尾号再给教育部的一个专门号码打电话去预约考试,还得报上汇款单的尾号,才能确定你的考试安排。

 

昨天上网查了一下,发现邮局汇款的这一招,在2011年就已经被停止了,现在大家直接就可以在网上去进行报名,多么方便!

 

另一个有趣的事情是,虽然以美元计费的考试费用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从200增到了220,又到了现在的250,但是因为人民币汇率的上涨,今天我们去考试的成本并没有比我们当年十几年前的考试成本要高。当然以购买力来讲,当时的1680基本上就是我两三个月的生活费,两次考试的费用就可以买一平方的广州市区房子。而今天的1680,连郊区的十分之一平方都悬。

 

考前准备——我的红牛和超强大装备

两个月里面基本上都在做考前准备,考前看了别人的帖子,至今还印象特别深刻的,有两个事儿。第一个就是有好心的考友提醒到广外的专家楼应该是从广外侧面的一条路上一个小门进去更近,而不是从正门进去,后来我亲身测试了果然如此。至今还非常感谢这位好心的考友。另一件事情是考友当时的上阵随身标配就是德芙巧克力(寓意得分)加红牛(寓意牛逼),而我当时因为经济紧张,所以买不起这些装备,只是简单买了两根香蕉就上场了。


说到装备,那天我的装备里边倒是有一个我觉得非常给力的:考前的一个月,中国队正好在十强赛出线,首次进军世界杯,所以我买了一件中国队的外套,觉得可以给自己带来彩头。当然,受限于当时的经济条件,这件的外套必须是假冒货,昨天千辛万苦在网上把这件外套的照片找了出来,就是下面这张照片里米卢穿的那件。

 


GMAT首秀——750

 

考试当天一早出发。因为一直比较贫穷,所以在这次考试前,我总共打出租车的经历不超过三次。

那天一早从家出发到考场,因为距离比较远,考虑到节省体力,我咬咬牙还是决定打车。印象特别深的一个细节是,当时广州的出租车,如果距离远的话是可以讲价的,我至今都还记得,我把这个本来打表需要的40块钱左右的价格讲到了35块,也感谢这位司机师傅对穷学生的包容。昨天用百度地图算了一下距离大概是15公里左右的一个距离。

 

当时的广州内环刚修不久,所以交通非常的顺畅,大概用了20分钟到25分钟就到了广外的南门,从南门进去大约只需要五分钟,所以很轻松就提前到达考场。

 

在遥远的2001年,GMAT就已经采用了指纹验证,后来升级到了掌纹验证。到了考场之后,经历了一系列与今天基本上没有差异的程序之后,进入里面开始考试。考试的整个过程,今天回想起来已经非常模糊,只记得显示器是19寸的戴尔显示器,然后椅子一直在吱吱作响,考试结束,对自己的分数也没有什么准确的预期。在那个年代,还是得先决定要不要分数才能够看到自己的分数的。当时也没有考虑过取消分数的可能性,总觉得交了这么多钱,得有个交代吧,所以按了proceed的键之后,屏幕跳出来一个750的分数的时候,还是有点恍惚。

 

那个年代的复习材料非常贫乏,除了官方指南以外,就

没有其他的素材了,然后我也没有做太多次的模考,所

以在考前对自己能考出多少分是完全没有预期的。拿着

现场打印的临时成绩单,整个人还有一点迷糊。给我

递成绩单的考场小哥,后来听我的一个高中同学说是他

的哥们,还给我说了一句,考得不错啊,我机械的应了

一句,就走出了广外的专家楼。

 

走出专家楼之后,给一个在广外上学的高中同学打了个

电话,这个同学是广外学国际商务英语的,也参加了

GMAT考试,比我早两周考,但是她只考了650,不

过后来也顺利的拿到了录取,去了美国的纽约州立大学布法罗分校,现在已经在美帝扎根定居。我现在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个同学的英文特别好,给我发的所有短信的都是英语的,所以我知道她只考了650之后,我也曾经有那么一阵觉得自己是不是会考得更烂。最后事实证明了,思维的力量战胜了英语,我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对于思维方法论产生了巨大的信心。

 

同学接了电话,然后我告知我的分数,她惊讶地叫了起来,然后我们约定在学校正门旁边的一家馆子吃午饭。毫无疑问,这次午饭是我来做东,当时的物价也很便宜,两个人只吃了50块钱,两个人三个菜,其中还有两个是荤菜。饭后虽然已经非常累,但是没有舍得打车回家,而是坐了一趟864公交车(这一趟公交车至今还运行在同一条路线上),先到了地铁农讲所站,然后再从那里转了地铁回家。

 

回到家,虽然已经很困,但还是强撑着精神上MBA8.com(这个网站现在已经没了,但是当时非常火),以及gter.net发了自己的考试感悟,然后留了邮箱,接着就昏昏睡去了.醒来之后才发现自己的邮箱已经被考友们的来信塞满了,这是我第一次有一种自己做出了一点值得骄傲的事情的感觉。接着在自己学校的bbs逸仙时空上面发的帖子,也得到了很多考友和同学的祝贺.因为第二天还要去参加安达信的面试,所以接下去也没有再去琢磨考试的事情,而是开始去准备面试。

 

 

当时的我应该也没完全没有想到这一天的考试经历,改变了我整个的职业发展,后面的很多机缘巧合。使得我走上了考试培训的这条路,并且一直坚持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