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GMAT备考胜负手:舒适区以外的训练

一直关注大仙各种文章的朋友可能发现,18年下半年开始,在我的文章中就越来越多地出现了一个概念,叫做走出舒适区。这个概念被我屡屡提及的背后,实际上是随着对考生具体案例的积累越来越多,尤其是18年以来我们更加重视对考生备考路径的一些自我感受的采集之后,大仙对于影响考生取得目标分数的众多因素的理解中又有了一些新的感悟。


大仙越来越倾向于认为,表面变量虽然繁多复杂,但终极意义上,影响考生能不能拿到理想分数的是两个事情。第一是他的学习模式,这个在上一篇推文中已经提到了,今天的要谈的是第二个,就是走出舒适区,在压力区愉快畅泳的能力。这两个底层逻辑不解决,则其他变量,比如改善英语基础,刷题做题方法,所谓的技巧,各种投机手段等等,要么无从实施,要么发挥作用甚微。


对GMAT备考来讲,为什么要突破舒适区?

首先来阐述一下,为什么说舒适区这个事是如此重要。


一个要澄清的事情是,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场景都需要突破舒适区去进行,GMAT考试之所以需要考生突破舒适区,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原因:


(1)它是选拔性考试,选拔性考试最大的特征就是你是和别的选手进行比较,考生成绩的本质是你战胜了多少比例的竞争者,比如说所谓的GMAT700,本质上就是你赢了全球88%的考生。


关于GMAT分数上升的原理,我们可以看下面这个链接里面的这篇文章以及视频。此处不作展开。

请观看:《你的失意,真的可以用考试变难做借口吗?》


(2)大部分已经决定要投身GMAT的考生,他给自己定的目标分数都是比自己在不做额外努力的情况下去正常考试的排位要高的,也就说大部分人从初始水平要变成他想到的这个目标分数,中间需要经历一段比较大的排位的跃迁。比如说,很多人以为我现在考550,然后我想变成700,就是要做对多少多少道题。事实并非如此,这里边正确的逻辑是我要从550对应的39%的排位跃升到700对应的88%的排位,所以中间发生的事情其实是我要大概跨过考生中的一半。

以上这两个因素使得走出舒适区成为了能不能实现目标的关键变量。


简而言之,如果你还是付出与自己原有习惯去准备一个考试相当程度的时间与质量的努力,你的正常结果就应该大概维持你初始的时候在考生中的排位。如果你想越过原来接近50%的在你之上的考生,你一定要做到一些你原来没做到的事儿,而这里面本质上某种程度上说就是要走出舒适区。



为什么有很多人做不到走出舒适区?

那么,走出舒适区,在准备选拔性考试中有哪些具体的体验呢?为什么很多人都做不到这点?


原因很简单,因为人的大脑在潜意识中一定会首先去偏爱那些自身本来行为模式能够很容易去接纳,不会让自己产生过大压力的事情,同时会在大脑或身体遇到压力区的时候本能地缩回去,这个与健身锻炼的道理是一样的。比方说,如果完全呆在舒适区里边,你去健身的时候,假设你练俯卧撑,能够让你毫不辛苦地做出来的动作次数大概是20次的话,当数量一超过20次,你的身体就会反馈给大脑:我不舒服了。如果你这个时候听从大脑本能发出的指令,你就会停下来,因为人都偏爱这个让自己觉得舒服的一种状态。同样,在备考里边,让大部分同学觉得比较舒适的模式是什么呢?普遍来说可能是抓过一本题就刷,因为这个动作他不需要你做任何深层次的规划思考,也不需要你去动用到以前没有被激活的技能,诸如总结深度自我反省,形成脑图等等(这些事儿特么多累啊,看看大仙对弟子的要求,一堆人就直接打退堂鼓了),所以这个备考过程你会觉得挺舒服的,而且还会给自己增加一个我现在很努力的这样一个心理暗示。另外,大脑肯定不喜欢长时间高强度高压力的训练,所以如果我们完全听从大脑待在舒适区的诉求,你可能练个半小时你就想停下来,然后刷一刷朋友圈,看一看微博,上QQ聊会儿天,其实这就是很多人都无法走出舒适区的原因,而如果我们一直听任自己在这个状态下努力,如上文所述,你能达到的上限就是你原来在这群考生中的原始排位。换而言之,所有的这种选拔性考试中跃迁都不可能通过呆在舒适区中的这种重复努力在时间上单纯的延长去实现。



大仙弟子根据大仙教导形成的脑图


好,那么问题来了,很多人会提出来,那我怎么能走出舒适区呢?


如何走出舒适区?

大仙为大家提炼出原创“1+3”原则。


“1”,其实最难做到。它指的是你要实现一个认知:首先你要意识到自己处于舒适区,自己原来的学习模式,一直都是在舒适区中运行的,愿意面对现实,打破原来自己大脑给自己发出的我很努力的这个幻觉,正视自己,原来的努力,其实都是在无效区进行的这么一个残酷的事实,而停留在这个区是永远实现不了目标的。想实现跃迁,你的唯一选项就是进入压力区中学习。


“3”指的是我结合这么多年的观察总结出来的有助于走出舒适区的三个积极变量。


第一个积极变量的叫做清晰的动力与路径,这个点应该不难理解,在我们的经验中,大部分最终比较成功走出舒适区,然后在压力区中最终提升了自己解决问题能力的朋友,基本上都是具有非常清晰的动机的,反过来说大部分最终放弃了GMAT考试的朋友,我们去深究它的原因,大比例来讲,就是他其实并不是特别的需要这个东西来改变他的人生。清晰的路径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人都是需要长短目标结合的,如果说职业上的这种升级可以作为长线的话,我们如果要在超强度GMAT备考中坚持下来,另一个非常需要的东西是参与者看到自己努力的这个轨迹是明确的,他做的工作最终会在考试中哪些方面得到回报,这就需要专业人士对考生给出清晰的学习路径规划。


第二个积极变量是外界氛围与监督,这个原理也不难理解,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自己在家里练俯卧撑,教练给你的任务是40个,然后事实上你做到第22个就已经进入了压力区了,这个时候你的大脑就会让你停下来,因为你不舒服对不对?但是如果教练在旁边盯着,或者说你已经告诉了大量的朋友,我一定要完成教练布置的任务,甚至你给自己拍视频直播,这时候你会怎么想的?大部分人一定会想老子绝对不能丢人,就算为了这个面子,我也得咬着牙把40个做下来。40个能不能做出来?其实大部分人咬咬牙都是可以的。这次锻炼中,真正发挥提高你身体素质作用的,其实是超过你舒适区的那18个动作。我们经常提倡,备考一定不要闭门造车,某种程度上就包含了希望考生能调动周边氛围去发生监督作用。



第三则是无法通过短期实现的了,这就是考生本人的造化。这个造化体现在,考生在开始备考的时候,初始的走出舒适区的能力,人与人之间差别极大。这基本上来自考生之前的人生经历、学习经历的沉淀。考生在其它方面如果有过走出舒适区实现目标的经验,迁移到GMAT备考,会成为非常有利的因素。我们经常说,温水煮青蛙,其实体现在准备有挑战性的考试这个事情上,就是很多考生一直在回避走出舒适区,导致原来还有点资本的扛压力区能力越老越弱,最终完全失去这个能力。


学员书桌前的各种大仙解题流程图


大仙经常强调,准备GMAT过程中的很多体验,其实是商学院学习体验的演习。能对考生产生质变程度影响的商学院学习,必然也是一种逼迫考生走出原有舒适区的学习经历。某种意义上,走过GMAT这一站,分数是敲门砖,入学之后就不再有效了。真正有效的是得到分数的跃迁过程中,考生变得对走出舒适区这个事情本身建立了方法论,对其中的痛苦和压力产生了免疫能力,最终形成了不安于舒适区,喜欢不断接受新压力区挑战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