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给广大弟子并寄其他考友:备考正在走偏的几个“凶兆”

大仙弟子们核心课程学习结束,到考出理想成绩,仍有艰苦的复习过程。没了每天高压耳提面命,实时纠偏,被原有学习惯性所拉扯,又逐渐走回老路,偏离大仙要求的学习轨道的弟子,不在少数。为提早预警,除了强化复习过程中的正确操作以及制定颗粒更细的复习路径,今天大仙为大家提炼几个昭示着自身已经可能走偏的凶兆,供广大弟子引以为鉴。


一、面基结束后不久参加考试,考出相对满意分数,但后续持续努力均无法超过这个分数。

严格来说,这个信号的出现,再引起警觉已经有点迟了。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面基过后的一段时间,思维习惯、被修正控制过的决策习惯均处于最高敏感期,虽然步骤不一定很熟练,知识面尚有缺陷,然则前两者的高分弥补了这些缺陷。随着复习推进,由于资源的错误配置,知识点倒是补缺了一些,但因为没有强化解决问题的步骤和决策能力,整体水平反而下降了。


二、解决问题用的工具越来越多,越来越细。

解题与工具,其实和人类发展与工具之间的关系很相似,工具的丰富与细化,其实是对人类自身内能的一个弱化。优秀的考生,懂得把握好这个平衡:完全不用工具,则解题方法论得不到支撑;工具过多,则会蒙蔽掉基于思维与决策层面的相机判断。

考试方面的所谓“内能,指的是虽然和解题相关,但亦具有推广性意义的通用能力,如GMAT用到的句子结构分析能力、主要成分与句意提取能力、逻辑关系判断、概况与抽象、替换识别等。也包括了人类做决策判断的一些底层能力,如思维全面性、辩证分析、正反验证求解等;”内能“越足,则解题越自然,反之则越刻意。而工具方面,当然内能与高频的、通用工具并不排斥,比如抽句子主干,既可以看做通用能力也可以看做工具,但当工具的量增加到一定程度细化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为了考试而特定存在的所谓“规律区”,实际上就是为了考试而付出的“考试税”了。

如果随着复习的推进,使用来解题的工具反而变多变细了,那么说明主力的学习资源并没有被配置在增强内能上面,而内能,恰恰是实战的决定因素:工具,尤其是各种鸡毛蒜皮的规定,会因为时间紧张心理压力而忘记或走形,而反复条件反射形成的内能,如果已经被内化为决策习惯的一部分,是不会因为这些因素影响而波动的。


三、总是在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却发现问题越来越多

“人生而有涯,而知也无涯”。GMAT考试,并无考试范围和知识点范围一说,更无指定单词表。语言作为考试的载体,更是灵活丰富。因此,考生在新做的题里面遇到词汇、语言现象与规则等未知问题,是再正常不过了。大仙涉足此领域已小二十年,况且难言无所不知,何况普通一名出道不深的考生?

因此,复习备考绝对不能被“问题”去牵着鼻子走,这样就变成消防队四处扑火了,复习的进度也将变得无比漫长。要时刻清醒地盯着自己的目标,看到自己的任务不是解决所有的知识困惑,而是组织好自己的体系并不断完善,如果这些知识缺失,已经成为了组成体系或运用体系的高频障碍,才去关注解决它。优秀的考生也需要适应与自身的缺陷、短处共存,一个完善的系统闭环会最小化这些短板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考试毕竟只是人与人的竞争,不是人与完美的竞争,既然人人都有短板盲区,我们只需要比别人做得更好,而不需要追求完美。


“马后炮”越来越多,“正推”型的复盘越来越少

马后炮,就是在总结的时候,死劲儿回填第一遍不知道的知识点啊错误选项的错因啊正确选项是怎么一个语言形式啊怎么翻译啊等等。这类操作的致命缺陷在于,它们无法回答:“如果重演一次,我怎么能变得更好”这个核心哲学问题。然而,这类操作却是相对舒适而能给考生一种安慰充实感的,虽然尽管大仙反复抨击,仍有大量弟子不知不觉中又回转去这个模式。

与之相比,不断问自己“当时我怎么调整一下,就能做出更好判断”、“我为了做出更好判断,还缺个什么操作习惯”、“这个节点我做了什么错误决定而把我引向了迷惑选项,下次我如何避免”等问题,虽然直指提高能力本质,却因“闹心,费脑”而不那么讨好。

那么,你已经陷在了“马后炮”的舒适区了吗?


确认自己已经走偏了怎么办?

解药:

1、


既要换新酒,更要升级瓶子——大仙给参加系统学习后进步不明显的弟子之箴言(一)


方法论三部曲之一:并无百花齐放,更不华山论剑:这里需要的是学习闭环


GMAT方法论三部曲之二:你学的“方法”,真的有资格叫“方法”吗?


GMAT 方法论三部曲之三:考试那天你用的是啥?


2、把脑图打印出来,降速练习去确保脑图得到实施,并实时验证与收集小红旗

3、在每周答疑的时候,做一个角色代入,假设让你去回答其他同学提出的问题,你会怎么回答?然后对比你和大仙的回答的差别,咬合思维上的差距

4、充分利用大仙直播的实战151题,对比自己和大仙的脑图执行差别在哪里,逐渐弥合这个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