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谈“粗心”、“做得慢”等老掉牙论调的误导性和有效归因原理

近期,一是出于强身健体,培养兴趣爱好的目的,二是贯彻一直坚持的“永远保持学某技能的状态,保持与学生的同理心”的目的,重拾荒废已久的乒乓球练习。与以往瞎练不一样,此次复练,我采取了请教练指导的方式。数月下来,感悟甚多,对不同技能习得之间的极强共性体会尤深。遂决定以系列形式与广大读者分享之。


随着时代的发展,知识、技能的出现、迭代、消亡速度大大提升。学生阶段所学,在工作阶段很快过时的现象将越来越普遍。所有技能学习的底层技能——学习如何学习本身,也许将是未来唯一稳定的一项必须技能。但是,目前中国的基础教育系统中,极少涉及如何高质量习得一项技能的内容设置,这也使得我们的人力资源升级效率远远没有达到完全发挥,因为“不会学习”而吃苦受累者仍然占据了很大的比例,这应该引起重视并成为教育系统升级的重要方向。


今天在乒乓球训练中,好几次都出现了来球碰到自己的手上,导致回球出界或下网的情况。对此,我的第一反应是:哎,球打手了!换言之,对自身失误,我直觉上的归因,是“球打手”。然而,在和教练探讨过程中,我的教学经历突然提醒了我:把归因推进到“球打手”,很有可能是不充分的,无助于解决这个问题的。

GMAT考试成绩不理想的考生,最常见的归因是“来不及,做得慢”、“没掌握好pace”;


中小学时代,我们考得不好,老师、家长常批评我们的是“粗心”。从学习科学的角度看,这些归因和“球打手”一样,都是不充分的无效归因。这些因,实际上是更上一级的“因”的结果,并不是造成失误、失分的最根源的因。


那么,如何界定归因要到什么程度才能有效呢?很简单,归因是为了解决这个“因对结果造成的影响,所以,归因必须归到“有办法通过训练去解决的因””才能有效。


在上述例子里面,归因到“球打手”,并不足以基于这个因,生成明确的训练解决方法。如果进一步把“球打手”的上一级原因找出来呢?经过和教练的沟通,发现球打手往往来自步法移动不到位,连带影响手形勉强去“够着”来球,增加了击球部位出现偏差的概率,所以,“步法不到位”,是上一级的因,而归因到这个程度,就是有效归因了,因为对于步法,是可以通过训练提高的。


与之相似,归因到“粗心”,之所以无效,是因为没有具体明确的解决方案;如果我们进一步归因,发现粗心可能来自对关键步骤的训练不足、对这些步骤可能出现的操作错误类型缺乏刻意的总结,从而提高敏感度去避免之,或者是某些基础知识存在误解与盲区,那么相对而言,解决这些“因”的训练方案要具体明确得多,我们的归因就会变成有效归因。


GMAT考生所言的“慢”,实际上也不是成绩不理想的真正原因。对“慢”要进一步找到上一级的原因:可能是处理无效信息过多,可能是无效思考过多,也可能是关键的高频步骤缺乏反复训练而不熟练,甚至可能是注意力集中时间不足导致考试中有过长的思维停滞。


如果笼统地用“慢”去给自己一个交代,实际上无助于解决问题。只有把“因”追溯到能用训练去解决的程度,考生的进步才可以发生。高考、GMAT的备考如是,人生中学习任何一种技能,又何尝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