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GPT对高考、教育体系、选拔机制的影响

一 、高考有进步,已不再是传统的纯知识储备式考试。

近几年的高考我都有参加,我发现即使是大家都觉得应该是死记硬背的政治、历史科目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以前的历史考试会对事件发生的内容和时间考察比较多,现在它基本都是要考生运用某个原理来解释某个事件。大家得有一个正确的认知:题海战术对高考的有效性在明显下降。这背后的原理:1、高考有很多题有比较好的创新场景;2、教育部考试中心建立智能题库去规避社会机构出的题。
这些进步,原本应该得到充分肯定,但当GPT出来以后,这些进步就显得捉襟见肘了。


二、高考进步原来是能凑合维持均衡的,GPT瓦解了这个脆弱的均衡

第一、以前由于社会迭代并不快,所以高考可以缓慢进步;GPT出现之后,加速了高考为代表的考试在滞后性上问题的暴露。滞后性是指所有的教育是落后于社会真实需要的,平时学校学的很多东西无法应用到社会,因为社会的需要反馈到教育体系以及影响到选拔机制作出改变都需要一定时间。以我们的经验,教育一般落后社会5-10年,高考一般落后社会10-12年,以前是可以接受的,因为社会在10-12年里对人才的要求不会有彻底变化。但GPT出来之后,社会场景3-5年后对人才模型的要求变得不可预知。比如现在高三的学生,很难勾勒出五年后大学毕业的时候,他面对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第二、高考的深度和难度参照系从“人”变为GPT。如果对GPT不加以管制,用人单位会用成本更低、更听话、更不需要消耗情绪的GPT来替代;所以,以后某个学科的实用性,不能以同学科的其他人来衡量,要以GPT交付效果的底线来衡量,这样就把高考的测量水平落后性暴露出来了。这里最为突出的可能是英语学科,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如果一个学生数学在高考中考到150分,他在全球数学水平的排位可能达到前百万分之一,如果语文能在中国高考中考到140分,那么他在全球的中文水平排位也可能达到前百万分之一,为什么要拿数学和语文这两学科来研究排位,因为在GPT的映衬下,可能只有学科水平达到全球前千分之一的人才有价值,一旦低于这个水平,很容易被GPT取代。如果英语考到145-150分,这个水平可能连雅思5分都达不到,那么他在全球英语水平的排位可能连前20%都够呛(英语母语国家的人肯定90%比他强)。这里延伸出两年前由许进委员提出的议案:我们中小学要减少英语学时。虽然他被喷的很厉害,但我一直旗帜鲜明的支持他;喷他的人搞混了一个问题,许委员反对的是用太多时间去学英语,他并不否定英语在国际交流中的重要性。很多朋友还在守着原来的假设:要用到什么,就一定要亲自去学习。GPT和人机接口的出现,会击碎很多稳定了几百年的教育生态中大家觉得理所当然的假设。在中国把数学学到顶尖,可以实现跻身于世界顶尖中的顶尖,但是在中国把英语学到顶尖,是可以被GPT轻松击败的,这门学科再学下去就没有价值了,只有在某些学科上掌握底层逻辑深度的人才有核心竞争力与GPT竞争。


三、教育主管部门会不会应对以及如何应对

我们国家的最高层和教育决策部门肯定比我更早关注到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影响,他们也会有非常高的前瞻性;比如前年出台的“双减”政策,当时很多人担心会削弱我们的竞争力,用现在的维度来看,某种程度来讲“双减”有点踩中点了。为什么减学科?因为学科中99%的人无法超越人工智能,既然已经知道这样的一个未来必然到来,为什么还要把那么多教育体系下的资源分给学科教育呢?与其在学科上疯狂内卷,还不如增强体质、培养兴趣,进一步推进人类科技。把真正有天赋的人才选拔出来,给他们创造科研环境即可。毕竟身体搞好了,再不济也能送外卖,GPT暂时还不能代替人送外卖吧。

这两年我们国家在选拔有天赋的顶尖人才方面的工作并没有停滞,而且还在加大力度。不久前,习近平总书记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基础研究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激发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探求欲,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
双减中做加法,减的是以后在人工智能时代没有用的学科学习,加的是科学教育;所以“双减”是有很强前瞻性的。我在去年多次直播中提到,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科,你怎么都学过它;教育要向增强体质、兴趣培养以及提升好奇心等方向偏移,它们比学科更重要。学科可能很快变得没有用,但善于挖掘新事物并提升兴趣,能很快进入研究它的状态,并且很容易找到学习路径,这个能力终身有用。

但GPT的出现,我觉得超过了教育主管部门原定的节奏和应对能力。可能原来规划是通过几年时间进行改革和升级,慢慢加速,但GPT出现了以后,直接把进程推前。以这个局面来看,我们原来的很多工作节奏就完全落后了,比如高考的智能化改革推行、建立智能题库。这就使得在后面几年,高考可能会处于一个比较尴尬的角色:大家都明知道考的东西可能已经没用或者很快没用,社会场景里大家都已经用人工智能去调取这些东西而不是用人脑去存储了,但为了高考,大伙儿还得卷着。

 

 四、中国的高考制度包括整个选拔制度,在未来3-5年里面会发生什么?我今天斗胆预测一下:

首先,主管部门会持续观察GPT的发展;现在已经有很强的声音要求暂停GPT的进一步训练,有些国家为了保护数据安全,在某些场景禁止使用GPT。所以中国教育部以及更上面的主管部门肯定会继续观察,同时按照原定节奏继续推进高考改革。

第二、调用智能化工具,实现高考的交互性。
在现在教育测评框架中有很大不公平性,比如从一个考题5个选项中选出1个答案(正确答案是D),一位同学胡乱选了错误非常明显的A选项,另外一位同学在CD中犹豫,由于某个小知识点盲区导致错选了C。虽然两位同学都是零分,但水平相差很远,前者是一窍不通,后者仅差一步之遥。有了人工智能之后,可以赋予他一个通过损失此题20%分值以换取电脑部分提示的权力,虽然仅拿了80%的分,但这样就可以把他俩区分开来。

第三、有可能在未来的3-5年出现尴尬局面:大家为了内卷、为了选拔,不得不心照不宣的考一些明明知道以后没用的东西。比如,GPT让背单词基本失去价值,但为了高考,不得不继续背单词。大部分家长的认知是滞后的,大概率还会从众的继续在学科内卷的轨道上,有极个别的看穿了这点,而且知行合一的人,有极大的概率会站到未来人工智能时代人力模型的金字塔顶尖。


五、GPT对选拔体系影响在哪呢?
我觉得这个才是咱们今天在座的家长、学生以及同行朋友们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分享一下我的观点:选拔的目标会彻底改变。
以前,选出来的人才高低总有用得着的地方;以后,推进学科的发展,选出其中1%-2%的具有学科底层逻辑的人才去主导人工智能。按我们现在的标准,人跟人有很大区别,但是有了GPT之后,这个区别没有意义了,只有1%-2%的比例的人需要从事有价值的智力劳动,去和人工智能打交道。余下98%的人,要么躺平,要么选择体力劳动,他们将面临如何自我接纳的问题,不仅我没有答案,可能全世界都没有答案。因此,某种程度上,马斯克的建议是对的,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有可能走向失控。即便停于现在的GPT-4,已经足以对未来的社会形态、教育制度、选拔制度,中高考等产生颠覆性影响。


六、GPT如何影响教育体系?
以后教育的目标、内容、形式会巨变。

第一、从内容和目标上要争取教学的内容是GPT无法替代的。比如医学上的手术,即便GPT也能做,但是在可见的未来,大家可能会更信任医生。

第二, 情感价值依然是人类价值里面暂时没有办法被人工智能替代的,所以老师要发展给学生进行情绪赋能的能力,心理咨询有可能成为以后就业的狭窄的可能性。

第三、体育、艺术等有可能会成为教育重点,因为这些对于维系一个人的身体心理健康是尤其重要的。

第四、如何选拔出合适人才,去驾驭人工智能,推进它的使用。

这个就是我们认为未来教育会出现的一个大概的一个形态。

学生、老师、家长、同行,现在能做的事中,我觉得最最务实的就是更早去关心GPT发展的走向,会有更大的机会成为那1-2%的人才。家长朋友们,你如果还在学科上内卷,在未来可能会发现,你错过了非常理想的一个时间窗口。我自己非常怕被GPT替代,所以赶紧报了元商学堂的课程学习。给大家分享个专属海报,可以拿到这个课程的最低价,欢迎大家跟我做同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