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GMAT备考中哪些是坑,哪些需要坚持、哪些要调整?

1、GMAT备考要先学单词、学语法和知识吗?


这点倒不是很绝对的误区,这个情况的关键点主要是看学生目前知识存量是不是满足了学习场景的最低的阈值。拿词汇举例,我的经验是,如果一个学生学习GMAT前已经准备过托福雅思考试的话。他再来做GMAT的题,虽然也会在题目中遇到不认识的单词,但是如果这个同学再去先背单词的性价比就不那么高了。因为单词会出现一种怎么学也学不到头的情况,即无论怎么准备单词,你永远没有可能保证在考试中零生词。


另外,如果光背单词,不用题来检验,你永远不知道背单词应该侧重去背单词的哪个方面。上过我课的同学们在这点上可能感触会特别深。因为对GMAT题来讲,在很多场景下单词的第一红利不是它的中文意思,而是它的词性、褒贬。为什么词性和褒贬很重要呢?


因为只有掌握词性,才能知道它在句子里边的成分。只有掌握了单词的褒贬,你才能看出文章中作者是正评价还是负评价。如果考生没有从做题最相关的维度来去背单词,所谓的背单词就是浪费时间。


学习语法道理也是一样的,考生无论怎么学,真正考试题中也会很大概率出现之前你没学过的语法点。而且学习语法过程中,有的同学会有一个很要命的地方,就是有太多的同学学了很多语法点之后是会忘记的。而比忘记更可怕的是有的同学会记错,而且他一直以为自己记得是对的。

 

如果考生基本的知识储备已经到了拐点,拐点阈值的表现就是考生不会因为缺少这些东西连题都没法下手,而过了这个拐点后,基本上知识性的东西比较好的处理方式应该来自做题过程中的动态清零;应该来自在解决问题中受到障碍而被激发的解决过程的探究;应该来自考生第一轮掌握之后,经过实践检验去暴露你准备中的不足、错误、误解而产生的认知迭代。真正的科学的学习应该是来自你先学一遍,然后用题来检验,然后用题来榨出你其实没有全懂的地方,然后再来迭代、再来检验。这样的过程也更加符合MBA的学习。


MBA里也没有那么多的公式、知识点,MBA中用的最多的也是Case  study, Case study的效率为什么高?就是因为它通过应用来暴露你认知中的盲区,用应用来暴露你原先掌握工具的缺陷,用应用来告诉你学过的东西能够跟场景发生什么样的关系,然后你再回去看这些工具,你对它的掌握程度就会提高。


2、SC CR RC分科学习(教学)VS 协同效应


聊这个误区前,正好把前面选新版GMAT还是旧版GMAT问题呼应一下。


其实,换新版GMAT之后我的教学负担是下降的,因为不用讲句子改正这个题型了,讲句子改正题型是最耗时间的,学习句子改正的解题前必须让学生先学一些知识点,才能继续往下教。所以,就这点来讲对我是一个解脱。但是随之而来也带来一个弊端,就是拿掉句子改正题型对我的教学体系是有一个破坏,我面临着一个体系的重建的过程,因为句子改正的教学对整个考试的赋能不仅仅是帮句子改正题型拿到分数,更多赋能来自在句子改正题型学习过程中训练出来的长句分析的能力会被重复、高频地使用在读CR题,读RC题上。做过GMAT题的同学应该都知道,CR有很多选项爆长,以至于读一遍之后没有读明白,甚至要反复读几遍,而考场上反复回读之后心就容易慌了,其实这个问题的解决方案根本不在CR本身,问题的解决方案应该来自我们在学习句子改正解题方法时培养出来的科学有效地读长句的能力,即先抽主干、然后再去判定修饰、限定的这个过程。也就是说,句子改正这个题型其实给了学生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杠杆,由于这个杠杆倍数很大,它能撬动GMAT做题中的很多场景,这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协同效应。


回到上面的话题,所谓的SC CR RC的分别练习最大的一个浪费就是如果有一些技能是几个题型都能重复用到的,却把它分别在不同题型中各论各了,就像99%的GMAT培训机构那样,每个题型找一个老师来教,而每个题型老师的方法不一致,对同一个“东西”的描述不一致,那么,绝大部分的学生就不会意识到这个科老师讲到的和另外一个科老师讲到的是一个东西。再举一个例子,考生们做GMAT数学题的时候,很多时候做错了是因为忽略了解题条件中对定义域的限定。比如题目规定了“整数”或“正整数”,而考生没有注意到这个限定,那么定义域一错,就是整个题的溃败。如果有的方程规定了解必须是正整数,它是有唯一解的,但是如果考生做题时没有注意到这个条件,就会以为它有多组解,这样考生在DS题中就会选错。你可能以为这只是数学问题。但从底层逻辑上讲,在verbal中用语言方式体现的限定和数学题里面以数的定义域来体现的限定其实是一回事。考生如果意识到这个问题,就应该提炼出讨论问题一定要先注意它的定义、前提、限定的底层习惯。如果从这种高度来学习,考生锻炼同一套思维的场景就比单一的在一个题型里锻炼它的场景多了很多,一旦锻炼的场景多了,对神经刺激频率就高,从而稳固这套思维的概率就越大。

考生想在GMAT备考中利用协同效应自己进行实操,我认为难度比较大,因为大部分考生不一定有能力自己识别我们所说的这些跨题型的共通能力。关于GMAT中的协同效应,可以拉到文章底部,添加小助手索要一个视频课《GMAT中的协同效应》。


3、GMAT需要长时间备考,大力出奇迹?


首先,GMAT备考时间和成绩肯定是正相关的,我也不反对考生把其他的事儿屏蔽掉专职备考GMAT,如果你真的确认MBA就是你的白月光。那么集中精力备考一定比分散精力备考要好。这点我觉得没有问题。


而在长时间备考中,考生会产生的焦虑,焦虑的产生可能来自在于GMAT备考中可见性提高不容易被那么清晰的识别,这样对人的情绪打击是非常大的。另外GMAT有一种怎么学也学不完,甚至越学越糟的情况,如果说technically有解决方案的话,我觉得从两个方面可以聊一聊。


首先是交付。如果想要降低焦虑,其中的一个方法就是一定要大幅度地缩小你的交付反馈的频率。你不要以每次考试的分数作为你的唯一学习反馈交付的节点。你需要隔三天就要研究一下自己某一个具体能力点有没有进步,你不要过两个月做一套模考一看分数又降低了,这样你肯定无法坚持下去。这里的“具体能力”包括哪些呢?举个例子,当你发现原来你抽20个长句的主干平均要十分钟,但是,这两天你狠练了200个长句,你发现抽20个长句主干只需要七分钟了。这个进步会对你产生很大的鼓舞,再过两天你发现你区分文章的正负观点由原来的30秒变成了20秒,这也是一个进步。


这个方面的底层原理就是考生要去识别影响你拿到理想分数的各个单项能力变量。然后用这些能力变量的迭代来做高频的交付和反馈。通过这样做,自己把握自己的进步、学习的节奏。这样不断确认自己的进步会减少一些无谓的情绪消耗。


另外一个焦虑感的来源就是感觉怎么都学不完。我直接告诉考生一个事实,就算准备二十年GMAT你也是学完的,GMAT就没有学完这个事儿。同样的道理,你可以想一想,就算让你准备二十年,你能考高考满分吗?一样是不可能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即人的大脑里同时高质量掌握的东西永远是有上限的。你压根就不应该假设我在考试的时候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你应该追求的是,在各项技能里我有若干个技能比别人做的好,这永远是一个比较层面的事。你只要有若干项技能做到比别人好,你就一定能干掉很多人。因为考GMAT的里边有90%的人都是“试一试的参与者”,你如果已经知道有哪些技能是重要的,你就已经赢了这90%的人了。

 

另外你需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什么上面呢?


举个例子,我有一个学员,他第一次考了430分,然后他一直不肯再考,我就问他为什么不去考呢?他说他在好好准备,想第二次要考到700。我就告诉他,在我漫长的教学生涯里,我从来没有见过一个学生从430分一下子直接提到700分的。

 

我给他的建议就是离考试越远,你做的工作里学新东西的比例就应该越多。但是离考试越近,学新东西的比例就应该越低。在考试当天的考场上就完全不要去想新东西了。这个道理的内涵在哪呢?就是我要求这个学生不要整天在家闭门造车,在那YY,你一旦YY就会觉得我这也不会,那也不会, 题越做越多,因为题经常会有新知识点,尤其是句子改正,你就越觉得自己没法去考,这个想法是错的。


一个成熟的考生在考场上关注的是什么?是把我已经会的东西确保发挥出来。这位学员首考考了430分,是因为什么也不会吗?不是的,当我看他的ESR就知道了这位考生一到考场上就完全不记得平时的做题步骤了,完全是乱来。基于这个案例,我还是给大家一个建议,你不要老是想着学更多的东西,以咱们这点心理素质、人生阅历和这点见识,你能确保在考场那天不要把平时能做出来的东西都给丢的一干二净就已经不错了,这样都会赢很多人了,因为很多人连这个都做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