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董同学 GMAT 750备考分享

一个“不聪明”小孩的备考随笔

离开考场后的第7个小时,我打开电脑,开始写这篇类似随笔的经验分享。实际上,当点下最后一个next按钮,看到750的分数出现在屏幕上的时候,我还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甚至认为这是又一场重复的幻梦——前一天晚上由于太过焦虑,我迟迟无法入睡,好不容易进入了睡眠,中间又惊醒了几次,每次的梦都是以我在考场盯着电脑做题开始,又以得到一个750左右的分数结束,周而复始,以至于早上我几乎是脚步飘忽着进了考场,同时在心里不断骂自己为什么选了个大早上的场次。不管如何,这是一个美梦成真的美好结局,而我想在这篇文章里讲一个在迷茫中探索的故事,讲一个自信心破碎又重新建构的故事,讲一个不聪明小孩的杀G史。和之前的我一样,在与GMAT挣扎的朋友们,不必太过焦虑和心急,当努力与准备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一个700加的分数会是一个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结果。

 

l 迷雾中的探索——备考历程

实际上,我是经同学介绍,在备考初期就找到了大仙以及KEVAN来了解课程,也就是说在上大仙的课之前,我几乎没有接触过GMAT,只是自己拿着OG草草地刷了几题。而上过面基的同学都知道,大仙的体系是非常完善以及协同性强的,那么为什么我这段的题目是迷雾中的探索呢?因为我在做那寥寥几题的过程中,发现了自己的一个致命缺点:我做SC完全没有思路,并且对句子的结构也没有什么概念。而开始听大仙的先导课之时,我的想法得到了印证,在讲生死30的阶段,每节课后都有50个句子断句并判断成分(主,非,从句)的练习,而我一头雾水,刚开始做不仅做不对,而且判断经常出现失误。我和同学交流,惊讶地发现大多数人对于句子成分是有一定的概念的,且断句的习惯从他们接触英语学习开始就保持了下来,而我从小到大都是选择将句子从左到右每个单词在脑中翻译然后进行重组来进行理解,根本没有主谓宾的概念,所谓全凭语感做题,这样的做法对我做SC以及接受大仙的脑图思维、拦截线思维产生了极大的阻碍。虽然后面备考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但回想起来,我依旧认为迈出第一步是最艰难的,因为这代表着对我十几年以来阅读思维以及习惯的彻底颠覆。好在逼着自己连续一周盯着各种句子做成分划分之后,我迈过了这道门槛,至此正式拉开了备考GMAT的序幕。

不得不说,大仙的方法在考场上是非常实用的(虽然在刚开始接触的时候有些难度)。在面基时,整整十二天的课程中我的学习曲线可谓十分陡峭,每天都处于高速输入信息又输出运用的过程之中。当时我学校正值期末季,整块的时间不多,所以几乎是半线上半线下地听完了课。如果是时间充裕的同学,我比较建议全程去听线下课,在现场的学习氛围和线上是完全不一样的,现场做题并立即投票的方式也倒逼着同学们将全部的精力投入到课堂之中。面基课介绍了大仙体系的最精华之处,之后还有每个部分的进阶课以及协同进阶,这两个部分是最重要的课程,也是我在一战之前重点学习的部分。为了不遗忘掉好不容易记住的方法论,我采取了听完一门的课就去做相应的题库的方法,滚动安排SC、CR和RC三个部分的练习,也就是刷大仙的igmat系统。说到这里,我要着重为这个系统打call,刚开始做的时候我不理解,为什么要每道题贴标签,这极大地降低了做题的速度,因为在处理一个句子的时候需要做两步工作——通过拦截线辨别错误点,再回想这个错误到底应该对应到哪个标签。但做熟练之后我意识到,这是一个重复训练形成思维惯性的过程,在练习中刻意重复这些步骤,到考场上才能不慌不忙用体系拆解每道题目,即使在一战极其慌张无措的时候,我也没有忘记拿到一道题应该怎么去处理,这无疑是这些练习带给我最宝贵的财富。

听完面基之后,在第一次考试之前,我大概准备了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一方面学习进阶课程,一方面刷系统来巩固方法论。初期每天做多少题目并不固定,因为自己对如何处理题目尚不熟悉,做一道题目往往花费好几分钟的时间,正确率还不高,比如SC在70%左右,做完题还要花一段时间来听大仙的讲解以及整理知识点。在整个一战备考的过程中,我大概60%的精力都花在了SC上,所以重点讲讲这个部分:我的经验是,做题不在数量多或者遍数多,而在于真正吃透做过的每一道题,做完之后的总结是非常重要的,我的习惯是分两个部分在电脑上进行记录,一个是按照大仙拦截线体系暴露出来自己在做题中易错的方面,一个是细碎的没有掌握的语法点。这样做可以确保自己做每道题都有新的收获,同时在不断的总结分析中可以发现自己易错的点,去做针对性练习。当然,记录下错题并进行二刷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但我在操作中发现这样太耗费时间且错误点会有大量的重复,因此并没有选择建立错题本的方式。

Verbal中的另外两个部分,CR和RC,我在上面投入的精力相对较少。对于CR而言,我备考中非常惊奇地发现大仙的标签分类方法似乎不那么适合我,经常出现文章分类以及错误项种类标签全选错但选出的答案却是对的情况,而且正确率还不错,可以在1m45s内做完题同时正确率稳定在85%以上;且自己还是更加适应从上到下的阅读方式,于是放弃了把自己思维掰成和大仙一样的想法,开始按照自己的习惯备考以及做题(这或许是因为自己思维天生和GMAC出题人相符合,乖孩子不要学哈哈哈)。至于RC,由于我开始准备地比较晚,时间不够,且在一战前并没有体会到抓文章大结构的美妙之处,只做了十几篇就匆匆上了考场,结果可想而知,一战中RC给我的成绩带来了极大的拖累。

至于剩下的部分,我在Q上花的时间相对比较少,发的绿皮书做了一大半,然后考前专门背了一下专业名词;IR提前三天刷完了50题,AWA几乎裸考,稍微了解了一下七宗罪和写作模板就上了考场。这样看来,实际上我在一战之前的准备过程是十分仓促的,在上考场前只做了一次模考,其实成绩还可以(720),但由于平时练习的时候没有严格控制时间,导致自己做题时根本没有pace可言。这导致我上考场的时候内心极其慌张,Q和V部分都大脑空白了四五分钟才开始处理信息,V部分也没有按照考前预想的策略放弃题目,而是一看时间不够了就开始随机放弃,这或多或少影响了我第一次的成绩,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

 

l 黎明前的黑暗——重新出发

在9.11首考之后,我又半路转去考了一次托福,同时中间夹杂着中秋和国庆假期回家探亲,导致实际复习的时间只有一周多。在上次考试之后,我总结了自己失败的原因,发现主要有两点:没有严格按照时间做题以及对难度大的题没有合理的心理预期。因此,短短的几天里我实际上只重点做了两件事情,跟着大仙的讲解把300难题刷完了,并打开了绝密题库,开始计时做题,采用的是每道题掐秒表的方式,把SC、CR、RC每道题的做题时间分别控制到了1m30s, 1m45s以及2m之内。前文中忘记提到,实际上我直到最后,大仙的题库也没有完整刷完一遍,毕竟GMAT不是一个知识储备型考试,建立起稳定的解题方法论与破题步骤更加重要。至于听加做300难题的过程,则帮助我重新确立了做RC的方法,并见识到了真正700加水平的题目到底是怎样的。前文中提到,由于我一战前时间不够,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SC和CR上,因此对RC解题的方法论仅仅停留在了理论层面,大仙强调过的三个代表、意群划分对我而言是只有在练习时候才会去做的步骤,在实考中则完全用不上,还是按照从左到右逐字逐句读过去这样的笨办法来解题的。在听大仙的300难题课时,我逼迫自己只去看文章框架而不深入具体内容,并在刷题库时也坚持生死90秒的处理方式,很快就看到了成效——在这么做之前,我RC的正确率只有50%左右,做完之后的正确率可以达到70%-80%。此外,数学部分的300难题也为我考出51分的成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数学部分从来都不是中国考生通往700加的拦路虎,难度介于初中竞赛到高中之间,我自认为数学基础扎实,一战根本没有花多少精力在上面,但实考的时候发现,难度不能说大,但是有的题目出题点很刁钻。所以这次二战之前,我用了几天刷完了150道题目,将自己的思维由传统考试转到GMAT上来。至此,我隐隐约约觉得,这次考试稳了,700加的成绩似乎已经在不远的未来向我招手。

做完这些,离考试只剩三天,我又去官网模考了一次,730分,其中Q51分,其实和第一次模考并没有太大差距,但我并没有纠结在这个成绩上,觉得自己通过模考已经检验过自己的pace没有问题,那么目的就达到了,最后的时间用来复习一下之前的错题,看看AWA以及其他的资料更加重要,事实证明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

 

l 成功前的最后一步——临场心态与瞬时决策

大量的经验贴只会讲到如何准备这门考试,却忽视了这最后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怎么做才能在考场上发挥出应有的水平。毕竟没有人想让自己辛辛苦苦付出努力学来的解题方法在考场上用不出来,所以临场的心态还是非常重要的。按照我自己的经验来说,一个很好的调节心态的做法是:把模考当实考,把实考当模考。没有考过的同学或许想象不到,第一次踏入考场的时候,考场的气氛以及做题设备的转换会将内心潜藏的紧张焦虑情绪无限度地放大,虽然我自觉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心理准备,点开考试看到题目的一刹那还是大脑一片空白,大概几分钟之后才开始看得进题目,又因为耽误了时间担心做不完题目而疯狂跳读回读——这个恶性循环一旦开始便很难停止。第二次进考场的时候,老实说我的状态并不好,前一晚睡眠缺乏带来的困倦加上担忧自己考不出来成绩而拖过申请季的压力如影随形,但在考场上真正面对题目的时候,我用了很短的时间便冷静了下来,并且克制住自己不要一直盯着时间看,也不要去想升库降库的事情(反正自己也判断不出来一道题的真实难度),只按照练习时候的流程做好每一道题就可以。我选择的做题顺序是Q-V-IR-AWA,一开始做Q的时候,在前几道题处就遇到了瓶颈,一道题完全没有思路而且卡了四五分钟,最后随便蒙了一个答案,这或多或少打乱了我的节奏,直到做V部分的时候,我还在反反复复担心这次数学会不会只有49。而实际上这次我的Q部分得分是51,所以如果大家在考场上突然遇到实在不会的情况就勇敢跳过去往下做吧,可以给自己洗脑,这没准是不算分的题目呢。

相比Q部分而言,V部分的题目更加考验瞬时决策的能力:一方面要在稳定Pace下保持正确率,一方面在发现时间不够的时候要瞬间做出放弃哪些题的决定。实际上,这次考试我并没有放弃什么题目,全程速度都比较稳,只有一个RC的微观题实在拿不准以及一个CR没太读懂放弃了,最终做完所有题目还剩下一分多钟。一战时候我发现大仙对于RC的放弃策略是很有用的:专注主旨泛主旨的题目,适当放弃微观题目,但二战时候我发现其实平时练习限时做题的话,只要保持心态稳定,考场上不会出现时间不够的情况。所以如果对自己做题pace自信的同学也可以不放弃RC的微观题。此外我还想讲一下时间分配的临场经验,我个人而言是CR比较有优势而SC和RC较弱,SC正确率不算太高但是用时稳定,RC正确率还可以但是用时偏长,所以考场上采取的策略是尽量加快CR的做题速度,争取做到又快又对,稳住SC的同时根据所剩时间决定RC放不放微观题。最后一个不得不提的东西是机经,一战时候我寄希望于撞上阅读,一看撞不上就开始慌乱,二战时候对这个东西已经佛系了,随便看了两眼,因为在库头考试,也没有帮上我什么忙。所以大家还是不要把太多希望寄托在这上面哈哈哈,要相信硬实力可以战胜一切!

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和朋友感慨,三个月前我根本不敢想自己可以考到750的成绩,觉得自己可以上700就谢天谢地了,二战之前的心理预期也是720。所以,不要给自我设限,祝愿还在为GMAT挣扎的朋友们也能美梦成真。

最后写一点感想哈哈哈,我在上课之前就感慨过,大仙讲课讲的这么好为什么营销做得这么烂,没有像市面上很多机构一样在知乎等平台大规模投放软文,颇有点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感觉,一问一起面授的同学,基本都是熟人介绍而来,感觉要知道大仙这个老师还要靠点缘分一样。备考过程中我经常想,如果考出一个超高的分数我要帮大仙写个文章宣传一下,现在也算实现一下当时立下的flag。总之,以这篇文章,庆祝一下自己终于可以与GMAT分手,纪念这段在电脑前孜孜不倦刷题的日子,同时也要感谢大仙和大半夜还在回我消息的KEVAN助教。

再见,G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