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学习中实在的获得感,可能和分数提高背道而驰。

有的学习是接收自己未知的内容,此类学习往往容易给人带来比较大的愉悦感和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比如某个语法知识、某个单词的词意。

有的学习是让自己对已知内容提升熟练度,比如GMAT里经常用到的抽主干这类动作。只要上过中学的学生,多多少少都了解抽主干 但是GMAT对分析句子主干的速度和熟练度要求要远远超过中学水平。

有的学习是要把原来自己会的进行深化,所谓的“深化”就是要把自己对这个东西的认知推进到原来没有到达的深度,比如经历过高考的同学,抽主干停留在抽主句上,而GMAT要求把抽主干延伸到抽从句这类下一级子目录操作。有的学习需要纠正自己原来认知中的错误,以及把原来碎片的认知进行系统化,比如中学学习过的“时态”,它的很多知识实际上局限在解决高考问题,与真正英语的使用原则并不一定完全吻合,如果我们套用自己原先的错误认知或者一些碎片化认知来解决新场境中的问题,就有可能适得其反,还不如清空原有认知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结果。

有的学习是要克服自己原来的弱点和痛点,比如有的同学不擅长做句子结构分析,一遇到比较长的、比较复杂的句子就开始乱读,但从未真正集中爆破过这个弱点。(这个有点像有很多人一辈子萌生过多次减肥的念头,但是却从未成功过一样)。

在众多学习场景中,最容易上手并且获得虚幻进步感的是第一类场景,然而,恰恰在GMAT中,第一类场景给考生提供的边际效用是相当有限的。因为在GMAT里所调用的知识工具的数量并不多,由于多掌握了一些额外的知识工具而带来的红利很快会到顶,然后在这个象限中继续努力,也只是给自己一种在努力的感觉,但并不会撬动分数。

与之相比,其它几个有效学习模式多少都有点反人性,比如人性普遍不喜欢做反复的劳动,所以很多人不屑于把已经会的事做熟练。人性普遍不愿意正视自己原来学的东西是半桶水,所以很多人不愿意去深化自己。人性不愿意正视自己的缺点、弱点、痛点,因为在解决痛点、弱点的过程中一定会伴随着很大的不适应感,在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就像习惯于无节制饮食的人要去控制饮食来减肥)。

对以上原理分析之后,就可以非常容易理解,为什么GMAT不是那么容易提高,因为考试的得分元素中,大部分的提高都是伴随着后面那几类学习场景;很多人在第一类学习场景上用功,只会获得自己努力的幻觉,但是却不会带来任何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