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ail
全国统一客服热线
service@igmat.cn
400-728-0020
留学考培,能否熬到黎明?

1月4日晚,大仙与两位资深同行无老师以及张禄大叔进行了连线,分享了对行业发展形势的判断与建议。现将大仙分享的内容摘要供广大师生参考。

今天想聊两个事:

1、如何理解宏观面的信号?近日得知一些有关官方背景人士出席的研讨会之类释放了一些利好留学的相对正面信号。我想谈谈应该如何看待宏观面、它们近期这些信号以及跟我们从业者的关系。

2、未来我们同业者能干点什么?


一、如何理解宏观面的信号?

现在看到的两个主要积极信号:

1、 国家持续释放要加大对外开放,增强全球命运共同体的信号。毫无疑问,国家增大对外开放的决心和趋势很明显,但要因此联系到留学考培行业的利好,我对此持非常怀疑的态度。我们要加大对外开放、增加国际合作以及推进一带一路,这些与出国留学是相关但不相等的两个概念,中间的传导链条非常长,而且摩擦力很大,在传导过程中,整个形势向不同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也非常大。比如“促进对外开放”,大家都假设“送出去”是主流,但在动荡的世界里有可能以后变成“请进来”是主流,或者“非物理接触”是主流,这是需要思考的方向。

2、去年11月中央相关部委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出国留学,所以大家把这个表态当做巨型利好;我觉得这个想法也非常幼稚,留学量增加并不一定能传导出参加主流留学考试的人数增加。过去十几年,GMATGRE培训行业的发展也深刻的说明参加考试人数增加,也不完全等于参加培训人数增加,这个道理已经有历史证明。

今年是我入行20周年,给大家分享一个非常残酷的数据:我刚入行时候的2003年,某方在GMAT项目上能招到7000人次,当年GMAT整个中国考试的不到4000人次;2019年,中国参加GMAT考试的人次是七万出头,某方(北京校区)一个暑期的GMAT培训只营收了四百多万(不要问我数据从哪来的,你倒推一下人次);这个数据说明过去十几年参加考试人数是在剧烈上升的(约20倍),但是参加培训人数是显著下降的,这个可能与大家当前认知有一定反差。

刚才提到两个积极信号,相反我希望大家也能看到一些不利的因素,而且这些不利因素的传导链条更短,我公众号里有一篇《渐近的血色黄昏,模糊的英雄黎明》文章中给大家分享了几个短期不利因素,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看看。

 

对我们行业不利的长期因素有哪些?

由于对几个主流考试的行政执法权和控制力不足,各个主流留学考试的online版考试作弊现象泛滥,最终导致成绩的公信力一定是会下降;另外还有一个趋势,我姑且称为“反向国际教育”(这个趋势能否成为主流,还不太肯定)。反向国际教育的内涵是,某种程度上,中国也是国际教育的一部分,未来不排除会出现世界其它国家的学生对中国的教育感兴趣程度进一步增加的可能,也不排除中国有把高质量的成熟国际教育吸到本土进行在地解决的可能;历史上,唐代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时期就出现了万邦来朝的局面;今后,国际教育也可以到本土来进行。我不对这个事的好坏进行评价,但我认为有这样一个可能性,这对我们出国考培的市场肯定是不利的因素。

我们现在谈人才选拔权、软实力,目前世界主流院校还是更信任托福、雅思、GMAT、GRE、LSAT考试所体现出来的选拔功能。但这和整个世界范围内,长期没有出现真正有竞争力的替代品有关系,中国本土的选拔考试也长期缺席国际舞台。相信留学考培的从业者,能感觉出这些考试里多少都有一部分是纯应试税,并不像它自己标榜的那种能够与真实学习场景和能力有较强相关性,所以我特别不认同某大型培训机构情怀派老板鼓吹的托福多么能反映英语水平的论调,各考试科学程度高低无非就是考试税高低点而已。作为正在追求复兴的大国,我们不可能一直把这些考试的所体现出来的人才选拔权拱手让人,早晚,我们国家会依据自身人才需求标准、工作环境、对应的能力去制定选拔标准。

标化考试的本质是一种迫于成本和效率的无奈之举,包括现在高考,完全是因为成本、人力资本和效率制约加上公平性,在次优解情况下建构的一种考试形式。我这几年都参加了高考,所以我知道高考的生均收费只有170多块钱,非常符合我们当前国情的收费,考试主办方只能以效率成本作为第一优先级;设想一下,以后国内人均GDP上去了,用人均3000-5000元成本去设计考试,一定会有更科学、更加精确的衡量标准。


二、当前情况下我们可以做什么?

如果大家未来的规划不想转行,当前前提下做什么?

首先,我建议大家学习《论持久战》里所透露出的智慧,文章比较长,概括出来对我们行业最有价值的思考就是,既反对速胜论也反对投降论,这对我们很有启发。现在,行业里有偏向速胜论,也有偏向投降论;我认为事物都是在变化中,短期内覆灭一个行业的难度很大,而且影响行业生存的外部宏观因素也是动态变化。作为行业中的从业者,一定要避免走左右两个极端,而要一直应对变化,把变化作为常态,把遇到的挑战、困难作为常态,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行业里坚持下去。

第二,在宏观环境不太有利的情况下,我们依然可以争取局部胜利。我经常作一个比喻:争取一场平型关大捷或台儿庄大捷,虽然对最终战胜日本贡献没决定性因素,但它也足以鼓舞我们的士气,为我们争取局部喘息空间。包括我自己,我当前也在追求局部胜利,因为我做的这个GMAT考试的外部环境实在太差,除了疫情因素,还有我们考试主办机构非常不给力,甚至还在给我们添乱的情况,一言难尽。

第三,希望从业者能够进一步珍惜和构造内部小生态;以前有头部机构在搅局,小机构的发展风向标不明确,现在我们这个行业的大蛋糕已经没了,某种程度上让巨头入局的威胁也降低了,我们可以专心研究做好内部小生态循环,比如加强与考试主办方渠道机构的联系以降低整个生态的运营成本,加强机构内部协同效应,共同消除内卷以达到降低总体成本等等。


这次连线最大的收获是:希望坚守行业并积极改善生存状态的同行还是很多,行业内有识之士以及愿意出来分享的朋友也很多,这次连线我从其他两位嘉宾那边就收获良多。在这个艰难时世,大家更要多通气,通过沟通交流,确认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